人物简介:陈新华,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必赢官网海洋研究院院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福建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长期从事海水鱼类免疫学与病害控制、海洋生物资源利用等方面研究,先后主持国家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973”计划课题、联合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重要科研项目。
硕果累累,不骄不躁
2017年6月,学校整合学校学科团队组建成立了海洋研究院,陈新华作为高层次人才被引进海洋研究院担任院长。陈新华与海洋的缘分起始于博士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2001年获得中山大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博士学位后,陈新华进入当时的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工作,海洋研究工作为他开启了海洋科研的大门,也让他和大黄鱼结下了不解之缘。大黄鱼是我国特有的鱼类品种,大黄鱼养殖是福建省海水养殖的一项龙头产业,自2001年来发展快速。然而随着规模化和集约化养殖的推进,养殖病害逐年加重,给海水养殖大黄鱼造成了巨大损失。针对这一情况,陈新华将自己的研究方向定为了大黄鱼免疫学与病害防控,希望通过提高大黄鱼自身的免疫力来抵抗疾病,当时国内对此的研究几乎是空白的。“目前主要防治方法是使用化学药物为大黄鱼治疗,长期用药导致大黄鱼体内药物残留引发食品安全问题,也因近海大量用药产生了环境污染,更严重的是,病原菌产生耐药性,治疗中需要增加药量,又进一步加剧了生态问题。”陈新华表示,通过提高免疫力,减少用药既能保证食品安全,又对产业持续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制定了研究目标后,陈新华开始了二十年如一日的攻关。大黄鱼对养殖环境中溶解氧的要求较高,离开适当的水体极易死亡,同时大黄鱼对环境变化十分敏感,应激反应强,这就给实验室活体实验造成了很大困难。为此,陈新华和他的团队成员不得不经常到宁德的大黄鱼网箱养殖区进行现场实验。从厦门到宁德500公里,陈新华带领团队往来200余次,累积行程10万多公里,进行了超过300次的现场采样实验。这二十年的日日夜夜,陈新华秉持着脚踏实地的科研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带领他的团队克服了种种困难,对大黄鱼的免疫机制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取得了突出成绩。
进行现场采样
陈新华带领团队完成了大黄鱼全基因组测序,获得了大黄鱼基因组精细图谱和染色体图谱,全面揭示了大黄鱼免疫系统的基本分子组成;揭示了神经-内分泌-免疫/代谢新的调控网络在大黄鱼应答低氧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该成果入选2015年度“中国海洋十大科技进展”;系统阐明了病原菌感染大黄鱼免疫应答的分子过程和规律;证明了大黄鱼抗氧化物酶4可通过抑制NF-κB激活负调节炎性反应,并保护大黄鱼免受病原菌的攻击,从而揭示了一种鱼类抗细菌感染的新机制;发现了大黄鱼抗菌肽hepcidin的基因扩张伴随着功能分化;从大黄鱼中鉴定了一种新的鱼类I型干扰素(IFNh),并揭示了鱼类特有的I型干扰素调控机制;率先突破了大黄鱼基因组编辑技术难关,对于大黄鱼基因编辑育种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以上研究,近年来,陈新华团队研发了可以口服的免疫增强剂,根据实验数据,抗氧化酶类制品对大黄鱼的攻毒保护率提高了近40%,多糖类制品可明显提高免疫力,减少大黄鱼死亡率近20%。目前团队也在进行相关中草药及疫苗的筛选,“大黄鱼的应激反应很强,注射给药途径操作上不便,初步考虑通过口服或浸泡的方式投喂或免疫接种大黄鱼以减少发病率。”陈新华介绍道。
他所取得的优异成绩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2011年,陈新华教授成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在PLOS Genetics、Communications Biology,Frontiers Immunol、J Proteome Res等国际刊物发表SCI收录论文达120余篇;研究成果入选2015年度“中国海洋十大科技进展”,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4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项。面对取得的成绩,陈新华自谦道:“这首先是对我目前工作的认可,接下来希望产出更多的成果。”
技术扶贫,兴农兴科
一分执着,一分感动。在潜心研究的同时,陈新华也是个有温度的扶贫者。陈新华了解到,渔民判断鱼病通常都是凭经验,但很多情况下鱼患病的症状都是相同的,但病原或病因不同,难以对症下药。据此,陈新华带领团队研发了病原检测试剂盒,有效帮助并解决疾病快速诊断的问题,目前陈新华及其团队已研发出8种重要海水鱼类病原检测试剂盒,为鱼类病原预警及快速诊断提供了简便的技术方法,已在福建、浙江、上海和海南等地推广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除了大黄鱼免疫方面研究,陈新华团队还积极从事海洋生物资源利用方面的研究,即依托中国大洋一号科考船的科学考察获得一些深远海样品,从中筛选一些具有抗菌功能或能提高免疫力的微生物,分离鉴定这些微生物所产活性产物的成分,分析这些活性产物的成分与合成途径。有些微生物产生的活性代谢物可以应用在生物农药方面,抑制植物病原菌。他及团队目前已经完成了五十亩关于油菜菌核病的大田实验,数据显示,筛选获得的活性菌株或代谢物可以提高油菜的保活率,防治植物病虫率达80%。陈新华表示,使用这种方法防治植物病虫害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能够更好地保护环境。“接下来则是申请生物农药登记证,与企业对接,完成成果的转化推广……”陈新华对未来的研究计划娓娓道来。
陈新华还带领水产服务团队积极开展科技服务及科技扶贫,近三年举办各类水产技术培训、服务养殖技术人员和养殖户700余人次;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和产学研合作,与企业合作开发免疫调节剂制品、研发大黄鱼高效免疫调节功能性饲料;主持完成“中国渔业产业咨询报告”和“大黄鱼大围网仿生态养殖可行性研究报告”,并提供了相关技术咨询服务;协助开展光伏渔业养殖前期调研工作。这一系列社会服务工作对促进水产养殖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通过网络直播与养殖户互动助力扶贫
我国是水产养殖第一大国,在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的指引下,养殖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国际前列,行业发展前景广阔。针对十四五规划提出的“推进海洋经济发展”,陈新华认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首先要把学科做好,培养好相关领域的高水平人才,以科技和人才来支持产业的发展。”
立德树人,身先为范
从学生到专业老师,从研究员到研究院负责人,这一路,他的角色在不断变化,但不变的是作为一名教学科研工作者的初心和理想。陈新华认为,坚持立德树人,老师首先要做好榜样,在教学能力、科研水平和知识储备上达到很高的水平,才能对学生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他负责《水产动物免疫学》这门课程的授课,“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迅速,这一领域的知识更新很快,目前的研究已经达到了很深的阶段,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更新教材,才能将最新研究成果应用到课堂上。”在不断提升自己之余,他还很注重和学生的交流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用心指导学生。他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一定是师生交流沟通顺畅,他平易近人的亲和力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亦师亦友的相处让学生受益匪浅。2019级生物学博士丁阳阳说道:“他最关心的就是我们的学业,每天都会来实验室和我们谈话,了解实验进展,问我们有什么困难。他对水产养殖领域相关研究非常熟悉,总是很清晰、精准地指明方向和问题,通过他的精准分析和解疑答惑,我可以很快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进一步投入研究中。”
指导学生做实验
从教以来,他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在他看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每位一年级的研究生,他首先引导学生了解国家水产养殖的现状,从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科研首先要想做,其次要有踏实肯干的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他引导学生大胆尝试自己喜欢的领域,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安排具体研究方向,“鼓励学生多看相关文献,了解研究背景和进展,多思考,多提问,针对还未研究透彻的地方提出自己的设想,这样也就明晰了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最终提出课题研究方案。” 他把自己在科研工作中的“严格”贯彻在了育人中:“学业肯定是首要的,做得不好的地方,该批评的时候还是要批评。”他要求博士生入学半年就拿出研究方案,硕士生入学一年提出研究方案,二年级开始实施方案,“课题研究主要靠做实验,针对研究生我会尽量讲解实验的细节,指导他们具体操作,引导他们通过系统实验得出结论。” 他希望每位硕士生通过三年的学习,科研能力与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升,在他的悉心指导下,硕士生基本都顺利完成了学业,在这一领域持续发挥作用。
海洋孕育了生命、联通了世界、促进了发展,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海洋学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海洋科研事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希望能将科研成果更多地应用到教学与实践中去,服务于海洋科学研究,造福于民,为福建海洋强省建设贡献智慧力量。”陈新华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