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吴建国,现任必赢线路检测中心植物保护学院媒介病毒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他曾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优秀青年基金、教育部霍英东基金,中国农学会青年科技奖、中国植物病理学会青年植物病理学家奖、福建省青年科技奖、福建省五四青年奖章、严家显最高奖教金等诸多奖项。现担任中植物病理学会植物与病原互作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植物病理学会青年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以及Scientific Reports和《激光生物学报》常务编委等多项学术职务。
“我们的问题来源于农业生产,要带着问题再回到实验室去”,吴建国这样看待农业生产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他认为,“农林院校就要做农业上的事情,培养的学生要能够努力去解决农业生产遇到的问题”。吴建国坚持勤勤恳恳、脚踏实地从事科研工作,在遇到科研难题时始终保持良好的定力,在水稻抗病毒的研究中钻坚研微,带着对科研的热爱与执着勇往直前。
醉心科研,磨练瓶颈
“作为一名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我自小就对水稻有着独特的情怀。”就读研究生期间,吴建国在导师的带领下开始从事水稻抗病毒研究,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迄今已有17年。目前,吴建国已经发现了AGO18和miR528基因,揭示了其在水稻体内的抗病机制。他特意邀请设计师将研究成果图示与我国神话故事元素相结合设计了独具特色的杂志封面,刊登在 Molecular Plant上,被评为“最美封面”,在发表高水平文章的同时还要向全世界宣传中国传统文化。
诊断水稻病毒病害
在水稻抗病毒研究初期,为了更好地从3000多份水稻实验材料中筛选出优质材料,吴建国每年都要带领团队成员奔波于三亚、开封、南宁、绵阳、三明等基地对材料性状进行鉴定,再将其带回实验室进行确认。“取得一个优质实验材料至少需要耗费5-6年的时间。”吴建国说道。优质实验材料的大规模筛选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还需要实验人员拥有丰富的经验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这对每一位科学家都是极大的考验。当谈到如何看待科研瓶颈时,吴建国豁达道:“没有一马平川的道路,只有竞争和磨难,舒适区无法使人成长。反复研究探索的过程是痛苦的,但是发表文章的那一刹那又是开心的。”出于对科学的热爱,吴建国在遇到科研瓶颈时总是喜欢反复思考,通过不断地推敲发现问题所在,并反复进行尝试,努力突破科研瓶颈。
“他见到水稻病株样本时的那种激动之情,溢于言表。”植物保护学院的副教授赵珊珊如是说。在他人眼里,吴建国对水稻病毒的研究思路总是开阔而清晰,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吴建国曾在带领学生团队参加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中,独自一人于清晨到田地里观察水稻的生长情况,当他意外地发现了几株之前从未见过的水稻病株样本时,他立马将其采集,并兴奋地带回实验室进行研究。
“科技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科技创新永远是推动研究的动力,任何领域都需要科技创新。”吴建国表示。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在未来,吴建国始终秉持着科技创新的理念,在进行水稻抗病毒研究同时,努力挖掘水稻广谱抗病毒基因,研究水稻病毒致病、爆发流行的机制以及小分子RNA介导的病毒与水稻的互作等,专注于农业的基础研究,带领团队不断寻求种业创新和自我升华的机会,并以此推动农业的发展。
实践真知,用心育人
吴建国认为,“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他善于通过科研启发教育,在教育中发现科研人才。在给本科生上课时,吴建国始终秉持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向学生传授知识,从不照本宣科。“书本的内容是滞后于前沿科学的,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都需要学习新的知识并了解最新的科学动态。”吴建国如是说。在讲授基础知识的同时,吴建国总是喜欢通过介绍科学前沿知识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考。例如,在讲到系统性获得抗性和交互保护作用时,他不仅会向学生介绍该研究的最新发展状况,还会引导学生去探索这些概念的背后机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来挖掘人才。“吴教授上课十分细致,他会通过讲解生动的例子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知识点。”2018级植物保护学院蒲艺文说道。
指导学生做实验
“实践出真知,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反反复复,才能对事物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吴建国说道。在他看来,理论学习关键在于知行合一。因此,他常带领学生到田地里去亲身实践,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获得知识。“下地与植物打交道”是吴建国教学的一部分,挽着裤腿脚踩泥土,头戴草帽弯曲着腰,是他跟学生们在学校实验田辛勤下地的模样。
陶行知曾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吴建国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这句话。在谈到教育工作者所应具备的优秀品质时,吴建国表示,老师会无私地把自己所有的知识倾囊相授,永远不怕自己的学生超越自己。“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学生的优秀也是对老师的一种肯定。”吴建国表示道。为了将自己的学生培养得更加优秀,在平时的教学与班主任工作中,他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倾向性培养,同时,他十分注重与学生进行沟通,当发现学生遇到经济、升学等方面的困难时,他会无私地对学生进行帮助,并利用自己的资源帮助学生考上心目中的高校。当被问及是否对教师这个职业产生过动摇时,吴建国不假思索地表示:“从未。”
德才兼备,砺行致远
在吴建国办公室内的书架上摆放着一些专业性的书籍与文献。“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我们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架构全方面的知识体系。”吴建国表示。为了获得科研灵感,他会在闲暇时光研读历史和科学史,期望从前人的研究中获得启发并产生新的研究课题。此外,吴建国始终保持着同行意识,积极参与学术讨论会,与同行进行深入交流,从而开拓自己的视野。“我们要把自己所做的东西展现出来,让更多人了解,杜绝闭门造车。”吴建国如是说。目前为止,吴建国已在Nature Plants、 Molecular Plant、eLife、 PLoS Pathogens和MPMI等高水平杂志上发表SCI论文30余篇,5年内文章累计被引量超过1300余次。
参加学术交流
在平时的生活中,吴建国还十分重视身体健康。他认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因此,吴建国给自己设立了每天坚持走一万步的锻炼目标,并每日落实到位。除此之外,吴建国也常关心学生的身体素养,经常会在课余时间组织户外活动,带领学生一起运动,放松身心。“通过运动把握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既能让学生尊重你,也能让学生亲近你。”吴建国笑言。
在三下乡期间,吴建国亲自指导当地农民合理使用农药,为农民讲授水稻病虫害的相关知识,获得“2018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工作优秀个人”称号。“做事先做人,才能真正做好学问。”吴建国坦言。在他看来,一个人的三观决定一个人的人生高度,要保持谦逊的态度,始终坚定为祖国做贡献的决心。当谈及未来的科研方向时,他表示:“未来五年内,我们要拥有自己的水稻抗病毒品种和水稻抗病毒农药,克隆一个广谱抗病基因并服务于农业生产,在创制水稻品种的同时继续培养人才,为学校,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